中药历史
添加时间:2016-04-12 点击量:1213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由于中国人民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,制定了以团结中西医和继承中医药学为核心的中医政策,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中医药事业。
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和中国经济、文化、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,中药学也因此取得了长足进步。 从1954年起,******有计划地整理、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本草古籍,计有《本经》、《新修本草》、《证类本草》、《纲目》等数十种。60年代以来又辑复了《吴普本草》、《别录》、《新修本草》、《本草拾遗》等十余种,对研究和保存古本草文献有重大意义。
随着中药事业和学术的发展,新的中药著作大量涌现,范围广、门类齐全。其中一批中药著作反映了当代水平:
①中国医学科学院******研究所等编写的《中药志》,原书分册,修订后全书分册,其中一、二册为根与根茎类,收载******206种;三册为种子果实类,收载******138种;四册为全草类,收载******135种;五册为叶、花、皮、藤木、树脂、藻菌、其他类,收载******148种;六册为动物、矿物类,待出。每册******均附有墨线图、照片及彩照。每一******介绍了历史、原植(动)物、采制、药材及产销、化学成分、药材鉴别、性味及功效、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、附注等内容。
②70年代由《全国*********汇编)编写组编写的〈全国*********汇编)共收载*********2288种,附墨线图2100余幅。各药介绍了来源、形态特征、生境分布、栽培或饲养要点、采集加工、炮制、化学成分、药理作用、性味功能、主治用法、******等,内容******、简要。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全国*********资源与应用。
③经过长期努力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《中药大辞典》,共收载中药5767种。每一******分药名、性味、归经、功能主冶、选方”、临床报道、各家论述等到19项加以记述。它包含了所载中药古今有关内容。
④由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编纂委员会编著的《原色中国本草图鉴》,全书共25册,收载彩绘中药的5000种,并附文字解说,包括基原、植物(动物)形态、采集加工、化学成分、药理、性味效能、主治用法、用量、附注等内容。
⑤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、云南省药品检验所等编纂的《中国民族药志》首次介绍了中国多民族******1200多种。
每一******分民族药名、来源、民族药用经验、药材检验、科研资料等项,具体介绍了******的基原、学名、药用部分、形态及附图、历史现状、功用,以及成分、药理、临床应用等。此外,徐国钧《生药学》、谢宗万《中药材品种论述》、刘寿山《中药研究文献摘要》等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药研究成果,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。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、动物志等著作中。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数有12807种,其中用植物11146种,药用动物1581种,药用矿物80种。
在中药资源调查基础上,一些进口药材国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显著成绩,如萝芙木、安息香、沉香等已在国内生产。中药资源?;?、植物药异地引种、药用动物和药用动物的驯化及中药的综合利用也颇见成效。西洋参、天麻、鹿茸、熊胆和人参、钩藤等就分别是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。
1987年3月,卫生部、******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强中药剂型研制工作的意见》,要求对“常用中药饮片进行研究和改革”。经过多年探索,现代中药已经向服用方便、吸收快捷、计量准确、******清洁、携带便利,不需煎煮的方向发展。这一中华国粹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中,江阴天江人率先创立“单味中药浓缩颗?!?,将中药饮片经浸提、浓缩、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的单味中药产品。保持了中药饮片的性味与功效,应用于中医临诊******的调配,适应辨证施治、******变化的需要,是中国中药创新的典范。
中药的现代研究大多取得了瞩目进展:
①中药的基本理论得到了系统、******整理,对药性、归经、十八反等作了大量研究,十八反的实验研究取得较大成果。但这方面的研究难度较大,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。
②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,在中药鉴定方面除一般来源、性状鉴定外,还普遍采用显微、理化等手段。而且鉴定技术已向用少量检品达到迅速、准确的方向发展。
③通过中药炮制技术与原理的现代研究,中药炮制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。与此相应,对许多中药的炮制、作了改进和规范,并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设备与技术,提高了饮片质量。
④建立了中药化学,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。
上一篇:中药服用禁忌
下一篇:中药学/*********的炮制